比特币凉兮:4000 万美金抛压背后的市场降温信号

 

“比特币凉兮” 的论调在 2025 年秋愈演愈烈,而链上突然出现的4000 万美金比特币集中抛压,恰似刺破市场乐观预期的一针 —— 这笔来自某头部量化机构的批量抛售,不仅引发比特币单日下跌 3.2%,更暴露了 “币圈凉兮” 浪潮中,即便是核心资产也难逃流动性收缩与监管高压的双重冲击。

4000 万美金抛压并非孤立事件,实为监管围剿下的必然反应。最新消息显示,美国司法部在 “太子集团” 洗钱案调查中,冻结包括比特币在内的 150 亿美元资产,这种对加密资产合规性的强审查,迫使机构加速清理高风险持仓。此次抛售的机构正面临 SEC 关于 “未披露加密资产敞口” 的问询,其行为与特朗普币关联机构 CIC Digital 遭调查后的数据出逃逻辑如出一辙。叠加国内六省市对虚拟货币交易通道的排查,合规压力下的资金撤离,让比特币沦为 “币圈凉兮” 的最新注脚。

抛压背后的流动性隐忧,放大了 “比特币凉兮” 的市场感知。尽管比特币 ETF 持仓量仍在增长,但散户钱包活跃度已降至 2020 年低位,4000 万美金抛单竟引发近 2 亿美元合约爆仓,反映出市场承接力的脆弱。这与 Bybit 交易所被盗 15 亿美元后,比特币因流动性恐慌暴跌 25% 的场景高度相似,印证 “币圈凉兮” 已从空气币蔓延至核心资产 —— 当机构开始 “用脚投票”,比特币的 “抗跌神话” 正在松动。

但 “凉兮” 不等于 “归零”,4000 万美金抛压更显价值分化。与空气币 92% 的平均跌幅不同,比特币跌幅始终控制在 10% 以内,且国际商业结算等机构仍在斥资 2 亿港元抄底。这种分化恰是 “币圈凉兮” 的本质:监管与市场正在淘汰泡沫,却未否定核心资产的价值 —— 正如 Metis 凭生态支撑抗跌,比特币依托机构配置需求维持韧性,二者共同构成行业洗牌中的 “价值锚点”。

4000 万美金抛压是 “比特币凉兮” 的信号,却非终局。它印证了 “币圈凉兮” 不是全行业衰退,而是投机生态的崩塌。对投资者而言,需分清 “空气币的真凉” 与 “核心资产的调整”:远离特朗普币式的炒作标的,理性看待比特币的短期波动,才能在行业洗牌中立足 —— 毕竟,“凉” 的从来是虚假繁荣,而非真正的价值资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