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Core 币 21 亿总量会销毁多少?” 的疑问,折射出投资者对代币销毁机制的盲目迷信。截至 2025 年 10 月 20 日,主流加密货币行情平台及官方渠道均未披露 Core 币明确的销毁方案,所谓 “21 亿总量销毁计划” 多源于非正规社群的炒作话术,其本质是借 “通缩升值” 概念吸引投机者入场的套路。
从行业逻辑看,代币销毁本是部分平台币的价值调节手段。如 OKB 通过季度利润回购销毁,累计销毁量已超 7018 万枚,占总量近 23.4%;BNB 则以手续费分成回购销毁,曾单季度销毁价值超 5 亿美元的代币。这些主流币种的销毁均有公开财报与链上数据支撑,且与平台实际业绩挂钩,而 Core 币所谓的 “21 亿销毁” 既无官方公告,也未说明销毁资金来源与执行周期,完全不符合合规销毁的基本特征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Core 币的销毁传言存在典型的炒作漏洞。推广材料宣称 “销毁团队预留的 5 亿枚,剩余 16 亿枚流通”,却未解释销毁的触发条件 —— 是参照 HT 的 “按月销毁” 模式,还是采用 “利润回购” 机制,均语焉不详。这种模糊表述恰是山寨币的惯用伎俩:2024 年某 “生态币” 曾宣称销毁总量 30%,最终仅象征性销毁 0.1%,却借此炒作暴涨 200% 后崩盘。Core 币的销毁传言与之如出一辙,所谓 “销毁比例” 不过是操纵价格的工具。
即便未来 Core 币启动销毁,也无法改变其高风险属性。历史数据显示,OKB、BNB 等主流平台币的销毁虽短期刺激价格,但长期仍受市场行情与监管政策影响,HT 销毁后仍出现超 20% 的跌幅。而 Core 币作为缺乏生态支撑的小众币种,即便销毁部分代币,也难逃 “脉冲式上涨后暴跌” 的宿命,且我国已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相关行为不受法律保护。
综上,Core 币 21 亿总量的销毁计划目前仅是炒作噱头,无任何实质依据。代币销毁从来不是价值保障,主流币种的销毁尚且依赖平台实力,小众币种的销毁传言更可能是收割前奏。远离所有借 “销毁”“通缩” 炒作的虚拟货币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根本。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