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 年 10 月的货币行情上演 “冰火两重天”:月初还因美联储降息预期呈现上涨态势,10 月 11 日却突发史诗级暴跌,比特币单日重挫 13.5%,最低触及 10.59 万美元,以太坊、瑞波币等主流币种跌幅超 20%,山寨币更出现断崖式下跌,短短两日全网爆仓人数超 180 万,爆仓金额累计近 200 亿美元。这波极端行情不仅暴露了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,更印证了其无价值支撑的本质,我国严禁虚拟货币交易炒作,参与此类行情博弈需承担全部风险。
从行情脉络看,前期上涨与突发暴跌形成强烈反差。第三季度,货币行情一度受多重因素提振:美联储降息至近三年低位,美国现货比特币 ETF 资金流入超 180 亿美元,上市公司持币量占比特币总供应量 5% 以上,推动比特币收于 11.4 万美元,以太坊更是飙升 66.7% 至 5000 美元附近。市场一度炒作 “第四季度上涨周期重演”,因比特币自 2013 年以来 Q4 平均回报率达 79%。但乐观情绪未持续,10 月 10 日特朗普宣布加征关税引发全球避险情绪,叠加市场高杠杆隐患,直接触发崩盘行情。
此次货币行情暴跌的核心推手是市场结构的脆弱性。暴跌前,合约持仓量与资金费率长期处于高位,大量投机资本通过杠杆涌入,当比特币跌破 11 万美元关键支撑位,程序化交易触发集中平仓,形成 “下跌 — 爆仓 — 再抛售” 的连锁踩踏。更严重的是流动性危机,稳定币 USDe 在抛售潮中一度脱锚至 0.62 美元,脱锚幅度达 38%,进一步加剧市场恐慌。这种由高杠杆引发的行情动荡并非首次,与 2020 年 “312 闪崩”、2021 年 “519 大跌” 的逻辑如出一辙,均凸显货币行情对投机资金的高度依赖。
值得警惕的是,当前货币行情的震荡回升暗藏更大风险。截至 10 月 20 日,比特币虽反弹至 11.3 万美元附近,但成交量较暴跌前骤减 70%,市场流动性仍处低位。分析师警示,杠杆清算尚未完全结束,且贸易摩擦、监管政策等不确定性仍存,行情可能面临进一步回调。更关键的是法律风险,我国明确虚拟货币交易属非法金融活动,景德镇法院近期调解的案例显示,投资者 62 万购币损失难以追回,相关交易因违背公序良俗均属无效。
货币行情的剧烈波动从未改变其本质:作为无真实价值支撑的虚拟商品,其价格完全由市场情绪与资金流动主导。即便偶尔因宏观因素或机构资金呈现上涨行情,也终究难逃投机泡沫破裂的结局。我国监管部门多次强调,参与虚拟货币交易的损失需自行承担,远离货币行情博弈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