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币挖矿的早期历程,是一部从极客实验到规模化产业的进化史,不同阶段的挖矿方式随硬件迭代与行业竞争不断变革,勾勒出加密货币矿业的原始面貌。
2009 年创世之初,挖矿是普通人用家用电脑就能参与的技术尝试。当时无需专业设备,只需一台搭载普通 CPU 的台式机或笔记本,通过下载比特币核心客户端即可启动挖矿。挖矿原理本质是通过 CPU 循环尝试 Nonce 值,对区块头进行哈希运算,直到算出符合难度要求的结果便可获得 50 枚区块奖励。由于全网算力不足 1MH/s,单台电脑的算力占比极高,中本聪正是用自己的多核 CPU 挖出了首个创世区块。
2010 年成为转折节点,GPU 挖矿逐渐取代 CPU。有开发者发现 AMD 显卡的特定计算部件能加速哈希运算,比 CPU 效率提升 10 倍,于是矿工开始用多块显卡组装挖矿设备。此时操作仍相对简单,只需在电脑上安装挖矿软件,配置显卡参数即可运行,但显卡长时间高负荷运算常导致温度飙升至 80 度以上,需额外改造散热系统。这一时期,首个矿池 Slushpool 于 12 月出现,矿工通过合并算力提高出块概率,开启协作挖矿模式。
2011 年底至 2013 年,专业设备的出现终结了个人挖矿时代。FPGA 矿机短暂登场,虽算力仅为 GPU 的 0.8 倍,但功耗降低 40 倍,不过半年后便被 ASIC 矿机取代。2013 年,阿瓦隆、蚂蚁矿机等首款商用 ASIC 矿机交付,其算力是 CPU 的 2000 倍,且专为挖矿设计,迅速淘汰了传统设备。此时挖矿开始向矿场集中,新疆等低电价地区出现规模化矿场,家庭矿工因电费成本过高逐渐退出。
从家用电脑随手可挖,到显卡组装机昼夜运转,再到专业矿机集群作业,早期比特币挖矿的演变不仅是硬件的升级,更见证了比特币从技术实验到产业生态的蜕变,也定格了普通人能低成本参与加密货币创造的黄金时代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