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银行关于派币 5 月份的新闻:虚假传言背后的骗局与风险警示

 

“中国银行关于派币 5 月份的新闻” 的搜索热度,实则是诈骗分子借银行公信力炒作的又一陷阱。经核查,无论是中国银行总行还是各地分行,均未在任何 5 月份发布过与派币(Pi 币)相关的合作公告、兑换通知等新闻,网络流传的 “中行 5 月对接派币”“中行支持派币提现” 等信息均为刻意伪造的谎言,其本质是为诱导用户入局的诈骗话术。

首先必须明确:中国银行从未发布过任何关于派币的 “5 月新闻”,所有关联传言均为骗局铺垫。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,中国银行始终严格执行国家虚拟货币监管政策,此前已通过 “金融达人公开课” 等多种形式明确警示虚拟货币风险,强调虚拟货币 “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”,且绝不会与派币这类非法虚拟货币项目产生任何合作。诈骗分子之所以编造 “5 月新闻” 的时间节点,是利用用户对 “新政策窗口期” 的期待心理,搭配 PS 的 “中行派币兑换公告”“银行对接截图” 等虚假材料,在社交群、短视频平台散布谣言,营造 “派币即将合法化” 的假象,这与此前伪造 “央行 PI 币兑换公告” 的诈骗套路如出一辙。

这类虚假 “新闻” 的核心目的,是借中国银行公信力突破用户心理防线,完成诈骗收割。派币骗局的典型操作逻辑是:先以 “免费手机挖矿” 吸引用户注册,再通过 “拉新提升算力” 扩大规模,最终需通过 “对接银行提现”“上线交易所交易” 等噱头诱导用户投入资金。编造 “中行 5 月新闻” 正是骗局的关键一环 —— 当用户对派币的 “价值兑现” 产生怀疑时,诈骗分子便抛出 “银行背书” 的虚假证据,诱导用户缴纳 “账户激活费”“身份认证费”,或购买所谓 “节点设备” 以获取 “优先兑换权”。浙江警方曾查处的案例显示,某团伙正是以 “建行即将对接派币” 为幌子,三个月内骗取 200 余名受害者共计 800 余万元。

即便抛开具体 “新闻” 传言,中国银行的监管立场也早已明确派币的非法属性与风险本质。我国 2021 年十部门通知已将虚拟货币相关活动列为非法金融活动,中国银行作为金融机构,不仅严禁为派币交易提供账户开立、资金划转等服务,还会通过技术手段监测涉虚拟货币的异常交易,切断资金流转渠道。派币本身并无真实区块链技术支撑,所谓 “挖矿” 仅是收集用户信息的噱头,其 “拉人头获算力” 的机制更是典型的传销特征,多地网警与官媒早已对此发布风险提示。参与派币活动的用户,不仅可能因缴纳费用、投入资金遭遇直接损失,还面临个人信息泄露、关联非法金融活动的法律风险。

识别此类骗局需把握两个关键:一是通过中国银行官方网站、手机银行 APP 等正规渠道核实信息,任何非官方来源的 “合作新闻” 均为虚假;二是牢记 “银行绝不会与虚拟货币项目合作”,凡是宣称 “国有银行对接某币” 的说法,100% 是诈骗。若已接触相关虚假信息,需立即停止操作,删除可疑 APP,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报案。

总之,“中国银行关于派币 5 月份的新闻” 是彻头彻尾的诈骗谎言。认清派币的骗局本质与银行的监管立场,拒绝任何虚拟货币的 “暴富诱惑”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