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明确 C1 币未获国家任何批准、涉嫌非法集资的监管定性后,剖析其关联的诈骗案例更能清晰看清 “空气币骗局的完整收割链条”。这类案例并非个例,而是精准套用 “虚假背书造势、层级分销拉新、数据操控收割” 的成熟套路,与湖北鄂州审结的欧比特平台诈骗案、深圳破获的 “DKey 币” 骗局共享核心逻辑,成为监管部门反复警示的 “以区块链名义实施诈骗” 的典型样本,其运作细节与危害后果值得所有投资者警惕。
C1 平台币诈骗的第一步,是 “虚假包装构建合规假象”,这与欧比特平台伪造牌照的手法如出一辙。诈骗团伙对外宣称 C1 平台币由 “海外知名机构发行”,持有 “美英金融牌照”,甚至伪造与国际支付机构的合作协议以混淆视听。但经核查,所谓的海外牌照实为 PS 合成,平台服务器实际架设于国内,所谓 “全球交易数据” 完全脱离真实加密货币市场,仅通过后台程序生成虚假 K 线图,营造 “币价稳步上涨” 的假象。这种包装逻辑精准利用投资者 “迷信海外合规资质” 的心理,与 C1 币本身 “无白皮书、无团队信息” 的信息真空状态形成互补,为后续诈骗铺路。
“层级分销 + 高息返利” 的拉新模式,是 C1 平台币扩大诈骗规模的核心手段,已涉嫌组织、领导传销活动罪。该平台设置 “静态持币生息 + 动态拉新返佣” 机制:投资者质押 C1 平台币可获 “日息 1%” 的虚假收益,发展下线可拿直推 6% 的佣金,层级越多返利比例越高。湖北武汉曾曝光相关案例:受害者张某在 “投资老师” 的诱导下,先投入 5 万元获得 “初级节点” 资格,为拿更高返利又拉来 12 名亲友入局,最终平台突然关闭时,其团队涉案金额达 83 万元。这种模式与虚拟币集资诈骗的典型特征完全吻合 —— 以新投资者资金支付旧投资者 “收益”,本质是庞氏骗局的变种,与 C1 币 “无实际价值支撑” 的属性形成恶性循环。
诈骗的最终环节是 “数据操控完成终极收割”,这是所有空气币骗局的共同收尾方式。当 C1 平台币吸引足够资金后,诈骗团伙通过后台操控实现 “精准收割”:先是制造 “币价暴跌 92%” 的虚假行情,让投资者产生 “抄底加仓” 的冲动;待用户追加投资后,平台以 “账户异常”“需缴解冻费” 为由要求二次充值,或直接操控数据制造 “插针” 行情,导致高杠杆持仓用户瞬间爆仓。更恶劣的是,对于少数察觉异常想提现的用户,平台直接封禁账号,切断所有联系渠道 —— 这种操作与 “DKey 币” 骗局中 “人为操纵价格归零” 的手法完全一致,最终实现 “卷款跑路” 前的资金榨取。
C1 平台币的诈骗案例,本质是 “监管红线与投机心理的碰撞结果”。它与欧比特、DKey 币等骗局共同证明:未获批准的平台币必然走向 “诈骗收割”,所谓 “高收益” 不过是吸引韭菜的诱饵。对投资者而言,防范此类骗局需抓住三大关键:核查资质时,通过央行、证监会官网验证牌照真实性,拒绝 “海外牌照” 的模糊说辞;识别模式时,远离 “层级返佣、持币生息” 的项目,这类机制必涉传销或庞氏陷阱;警惕信号时,一旦出现 “提现受限、币价异常波动” 立即报警。正如远离无审批的 C1 币本身,拒绝参与任何虚假平台币的投资,才是守护资产安全的根本之道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