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Shib,即柴犬币,作为加密货币领域备受瞩目的一员,其发行机制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。不同于许多虚拟货币通过挖矿逐年增发的模式,Shib 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。
Shib 初始发行总量极为庞大,高达 1000 万亿枚。其诞生带有对传统加密货币发行模式的一种调侃意味,旨在与比特币等总量固定且稀缺的币种形成鲜明对比。在其发展进程中,销毁机制成为影响其实际供应量的关键因素,而非增发。自 2020 年推出后,Shib 就踏上了通缩之路。例如,以太坊联合创始人维塔利克・布特林在 2021 年一次性销毁了 410 万亿枚 Shib,这一举措直接减少了 40% 的初始供应量,对 Shib 的流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。
进入 2024 年,Shib 的销毁仍在持续推进。数据显示,截至该年,Shib 已累计销毁超 40 万亿枚,其流通量从最初的 1000 万亿枚降至 549 万亿枚左右。从年度数据来看,不同统计机构给出的销毁数量略有差异,但整体呈现出持续减少的趋势。如部分数据表明,2024 年因销毁机制,Shib 的流通量进一步下降,有近数十亿枚被永久移除出流通市场。团队还拟推出动态销毁协议,计划每年自动销毁 2%-5% 的流通量,按当前流通量估算,这意味着每年约有 11 万亿 - 27 万亿枚 Shib 会被销毁。若该机制顺利落地,到 2030 年,Shib 总量有望降至 400 万亿枚以下,稀缺性将显著提升。
Shib 的销毁机制与市场价格存在紧密联系。从经济学供需理论角度分析,当供应量减少,而市场需求保持稳定或增加时,价格往往会上涨。在 2021 年 Shib 价格飙升至历史高点 0.00008819 美元时,正是大规模销毁与市场热度高涨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彼时,社区积极推动销毁行动,销毁量大幅增加,市场对 Shib 的需求也因炒作与看好其潜力而激增,共同推动价格达到峰值。而在后续发展中,尽管销毁持续进行,但市场需求受多种因素影响,如宏观经济环境、加密货币整体市场情绪、监管政策等,价格并未一直保持上涨态势。
总体而言,Shib 当前不存在增发情况,而是通过持续销毁实现通缩 。这种独特的供应机制,虽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潜在条件,但在复杂多变的加密货币市场中,Shib 价格走势仍充满不确定性 。投资者在关注 Shib 时,需综合考量其销毁进度、市场需求变化、行业竞争态势以及监管政策等多方面因素 ,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