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FT 在中国合法吗?解析其法律地位与发展现状

 

NFT,即非同质化代币,作为区块链技术延伸出的创新应用,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数字资产热潮。但在中国,其合法性问题复杂且备受关注。从政策法规层面看,中国对 NFT 秉持 “高度谨慎,防范风险” 的态度。官方虽未明确全面禁止 NFT,但由于 NFT 技术与虚拟货币存在底层技术关联,而虚拟货币交易在国内被严格禁止,这使得 NFT 处于微妙法律地带。

2021 年 12 月,央行等七部委联合发布的《金融产品网络营销管理办法(征求意见稿)》明确,金融产品目录不包含数字藏品,这意味着 NFT 不属于传统金融产品范畴。2022 年 4 月,互联网金融协会等发布《关于防范 NFT 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》,规定 NFT 底层商品不能包含证券、保险等金融资产,不得变相开展代币发行融资(ICO),这进一步规范了 NFT 市场边界,防止其过度金融化引发风险。

在市场实践中,NFT 在国内更多以 “数字藏品” 形式出现,部分互联网大厂纷纷涉足该领域。如阿里推出基于 “蚂蚁链” 的 “鲸探” NFT 交易平台,京东基于 “至臻链” 推出 “灵稀” NFT 交易平台等。这些平台依托的是联盟链技术,与国际主流采用公有链的 NFT 交易平台不同,且大多对 NFT 再次流通进行限制或禁止,以此降低对金融秩序的冲击,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前监管导向,使 NFT 在合规框架内发展。

司法实践也在逐步明确 NFT 相关权益界定。2025 年,上海普陀区法院在典型案例中认定,具备艺术特征、唯一性和稀缺性的 NFT 符合 “商品” 属性,其交易合同合法有效;南昌法院在相关案件中也明确平台关闭导致 NFT 无法使用构成根本违约,确认了 NFT 的财产价值。这些司法判决为 NFT 在商品交易层面的合法性提供了一定支撑。

NFT 在中国并非完全非法,但也面临诸多限制与规范。其发展需在政策法规框架内,平衡创新与风险,通过技术创新、合规运营以及与实体经济结合,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