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最初多少钱一枚?探寻加密货币的起点

以太坊的概念由天才少年维塔利克・布特林(Vitalik Buterin)于 2013 年提出,彼时他年仅 19 岁。1 年后,布特林发表以太坊白皮书,并在 2014 年 7 月 22 日开启了为期 42 天的 ICO(首次代币发行)。在此期间,以太坊通过售卖代币筹集资金,用户可用比特币兑换以太币,初始汇率设定为 1 枚比特币可兑换 2000 枚以太币,且该汇率维持 14 天,随后逐渐线性下降,直至降至 1 枚比特币兑换 1337 枚以太币。此次 ICO 大获成功,共筹得约 31000 枚比特币,按当时价格折算约 1800 万美元,为以太坊后续的开发奠定了坚实的资金基础。但那时,以太坊尚未正式进入交易市场流通,其价格更多体现在 ICO 的兑换比率上,从某种程度而言,可视为初始的价值锚定。

到了 2015 年 7 月 30 日,以太坊主网的第一代 “边境”(Frontier)上线,这一标志性事件意味着以太坊正式诞生,同时其创世区块被 “矿工” 挖出。以太坊最初进入交易市场时,价格十分低廉。根据相关数据记载,2015 年 8 月 7 日,以太坊最早有记录的币价为 2.77 美元,当日市值约为 2 亿美元。在上线初期,以太坊在交易市场上价格波动较小,处于 0.5 - 1 美元之间震荡徘徊,彼时它并未引起太多市场关注,犹如一颗被遗落的种子,在加密货币的土壤中悄然等待发芽。

随着时间推移,2016 年初,以太坊价格正式突破 1 美元,此后便再也未回到 1 美元以下(截至相关数据统计节点)。价格的稳步上升,得益于其技术优势逐渐被市场认知,以太坊独特的智能合约功能,允许开发者在其区块链上创建和部署各种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,拓展了区块链的应用边界,吸引了更多开发者与投资者的目光。

从更宏观的市场角度看,以太坊早期价格低廉,主要原因在于加密货币市场整体尚处于萌芽阶段,大众认知度低,投资群体有限。当时比特币虽已诞生数年,但整个加密货币生态规模较小,基础设施不完善,交易平台少且安全性存疑,限制了以太坊等加密货币的价格表现。同时,以太坊自身处于技术验证与生态搭建初期,诸多功能有待完善,市场对其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,也压低了价格预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