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 年初,莱特币延续了 2017 年的炒作热潮,价格在 1 月达到历史峰值 ——375 美元。这一轮上涨并非基于技术突破或应用场景拓展,而是源于全球虚拟货币市场的集体狂欢。当时,ICO(首次代币发行)泛滥,大量资金涌入加密货币领域,莱特币作为市值排名前列的虚拟货币,成为投机者追逐的对象。社交媒体上的 “暴富神话” 和交易平台的杠杆交易,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泡沫,让不少普通投资者盲目跟风入场。
然而,泡沫终究难以持续。2018 年 2 月,随着各国监管政策收紧,虚拟货币市场开始降温。中国央行等多部门联合整治 ICO 和虚拟货币交易平台,美国、欧盟也加强了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审查。政策高压下,资金开始撤离,莱特币价格应声下跌,3 月便跌破 100 美元,较年初峰值跌幅超 70%。
同年下半年,莱特币价格陷入持续低迷。尽管 8 月莱特币完成 “减半”(区块奖励从 25 枚减至 12.5 枚),这一被市场视为 “利好” 的事件也未能扭转颓势。当时,虚拟货币市场整体进入熊市,比特币价格从 2 万美元跌至 3000 美元左右,莱特币作为跟随者,价格同步下滑,12 月最低触及 30 美元,全年跌幅高达 92%。无数在高位买入的投资者被深度套牢,有人抵押房产、借贷投资,最终血本无归,甚至背上巨额债务。
从市场本质看,莱特币 2018 年的价格暴跌具有必然性。它与比特币一样,没有国家信用背书,缺乏实体经济支撑,价格完全由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动决定。所谓的 “技术优势” 在监管重拳和市场恐慌面前不堪一击,无法形成稳定的价值锚点。此外,虚拟货币交易的匿名性和去中心化特性,让其成为洗钱、非法集资的工具,2018 年多地警方破获的虚拟货币诈骗案,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,加速了价格下跌。